西斯莱最大的财富便是再次结识了到了莫奈、雷诺阿等人。1867年,乌杰尼与西斯莱同居,并生下儿子皮埃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的父亲生意失败,彻底破产。1878年,西斯莱决定将画送往沙龙参展,但惨遭拒绝。因西斯莱英国人的身份所致,同居30年后,乌杰尼终于成为了西斯莱合法的夫人。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她患上癌症,没能等到西斯莱功成名就那一天,在痛苦离世。西斯莱同样也等不到那一天了,三个月后,便追随妻子而去,享年60岁。
世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西斯莱,为何一生穷困潦倒
与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相比,西斯莱在现代可谓是受到了「冷遇」。
这位只有在「印象派十大画家」这种排名出现的艺术家,在世时没什么名气,贫困潦倒一生,远不如其他特点鲜明的印象派画家们受欢迎。
但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执著于印象派风景画。
这个平静的近乎于单调的人,只钟情于印象派、只钟情于风景画。他堪称是印象派中在最执著的艺术家,始终坚持学画之初那平淡而真实的理念。用毕沙罗的话讲,西斯莱是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也是最真诚而有执著的印象派画家,因为他坚守最初的作画理念—透过光与色彩的表现来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
初看他的画,你大概会以为这是个富贵公子的作品。但事实却是,他出身于富贵家庭,却因为选择了绘画而甘愿穷困潦倒一生。
1839年,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的父母都是英国人,从事丝绸贸易,生活优渥。少年时代的西斯莱,不必挣扎于生活,在法国接受了正宗的英式教育,这为西斯莱的未来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
依照中产阶级的标准剧本发展,18岁的西斯莱遵循了父亲的安排,前往伦敦学习商业,并准备继承家业。然而在求学时期,他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却远超于在经济课堂上。他逛画廊,看莎翁名剧,他对绘画,尤其是英国的风景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是有着庚斯博罗、康斯太波尔和透纳的英国风景画传统,顺理成章的,业余时间他开始学习绘画。
假如与现代中国,儿童时期就被父母急匆匆驱赶至兴趣班学习艺术的孩子们相比,18岁还在接受业余训练的西斯莱,似乎绝无大概成功。可假如不喜欢,艺术与长跑田径又有什么差别呢?对孩子而言,无非都是件苦差事。
四年之后,22岁的西斯莱回到巴黎,进入一家商行工作,过着衣食无忧的平凡生活。但绘画的念头始终如影随形跟随着他。而他也找到了在巴黎城的一方小天地「格莱尔画室」,于是,1860年,在父亲的祝福和资助下,他正式成为格莱尔的学生,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
一个人,假如不是真正热爱,怎能轻易抛弃一个舒适的家庭、工作,在19世纪转行成为一个毫无希望、生计难觅、甚至没什么地位的艺术家呢?
格莱尔自己是一个过于「保守」的艺术家。西斯莱最大的财富便是再次结识了到了莫奈、雷诺阿等人。那段时间,西斯莱常和朋友们去枫丹白露写生,他们探讨外光下景物的色彩和变化,用光来诠释自然,表现自然。与其他人、尤其是莫奈过于注重光影的变化不同,西斯莱却显得传统些,他的风景画中景物的形体与美感依然是首位。
西斯莱与他的妻子
正是这一时期,他结识了他一生所爱,乌杰尼·莱克塞克。
乌杰尼本是一位 *** 模特,作为一家花店的老板,以此业余时间赚些钱。在西斯莱眼中,她「性格很细腻且非常有教养」。
1867年,乌杰尼与西斯莱同居,并生下儿子皮埃尔。但这对于西斯莱保守的家庭而言,却是个难以接受的「罪」,他的父亲对此大发雷霆。
在西斯莱初学画时,尚有家中的接济,他也经常以此来帮助更为潦倒的莫奈、雷诺阿等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他的父亲生意失败,彻底破产。而巴黎围城,西斯莱携全家逃难,失去了全部家产和作品,他的画也无人问津。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摆脱贫穷的阴影。这个过去的阔少,不得不想方设法养家餬口。以往钟情的风景画,到头来却连自个与爱人都无法养活,生活的困窘令他几度消沉。也幸亏是乌杰尼的支援与帮助,她说:「我们必须战斗到最后」。
1878年,西斯莱决定将画送往沙龙参展,但惨遭拒绝。此时的西斯莱,除了偶尔一些赞助人的支援外,已陷入更贫穷的境地,只能带着家人在巴黎的周边乡镇过著居无定所的日子。
请点选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在那段困窘的日子,她始终默默地支援和鼓励著西斯莱,直至他们去世。普法战争结束后
这一时期,却也是西斯莱创作飞跃的十年,他从以往受自柯罗影响更深的古典主义风景画,正式转向了印象派。
与其他印象派画家身处大都市,更关注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不同,西斯莱始终热衷于乡村与自然风景。朴实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长久居于乡间的西斯莱,自然也受此影响,画出如他本人一般沉静的作品。
「这儿的天气真好,我又开始画画了。可惜的是,今年春天干燥,果树一株株的开花,非常快就凋谢了,我非常难跟得上。对风景画家而言,生命可不是那么顺遂。今天早上风非常大,我只好收工不画。天气一时阴暗变坏,云层镶了银边。」——西斯莱写给德·贝里欧医生的信。
英国的风景画传统,尤其是康斯太勃尔等人的绘画,也深刻的影响了他的作品。他独自钟情于天空的描绘,他的天空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罗伯特·罗森布鲁姆说他是「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的教科书式的印象派画家」。西斯莱对过去朋友说,「我总是从天空开始描绘」,「天空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已,反之它不仅由它的面而呈现深度感,而且由于它的形式,由它的一幅画的效果或构图上所安排的调和而呈现了运动感」。
而在后世的评论家看来,「近年研究印象派画家多注重主题与影象,西斯莱的作品却无法如此分析,他的画作几乎无涉于社会或政治,亦不记录当代庆典活动,没有农民的生活,也没有遁世虚无的魅力。」
他没有刻意去画那些日出日落,也没有画狂风暴雨雨,也不画日月星空,而只是一味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甚至是同一场景的事物各种微妙的变化。但相较莫奈那样狂热的醉心于瞬间变化的光和颜色,在西斯莱这里风景依然是风景,是形体与美感的结合。
然而,你非常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坚持表达诗意风景和平淡生活的人,却在晚年陷入了迷茫。
目睹了雷诺阿、莫奈等同窗在巴黎城的日益成功,却令他对自个的坚持产生了怀疑。有人这样评价西斯莱:「他看上去他己经十分疲惫了。他的笔锋已不像从前了,已软了,素描也乏力了。现今他所呈现出的一些油画,只是一些在我们眼前闪现的一种产生在我们往日激动的记忆中那些美好,充满诗意动人画作的微弱余音而已。」
而后,他携乌杰尼前往英国,在泰晤士河畔生活,并在那里迎娶了乌杰尼。因西斯莱英国人的身份所致,同居30年后,乌杰尼终于成为了西斯莱合法的夫人。
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她患上癌症,没能等到西斯莱功成名就那一天,在痛苦离世。
西斯莱同样也等不到那一天了,三个月后,便追随妻子而去,享年60岁。
《鲁弗申的雪》赏析
《鲁弗申的雪》是西斯莱作于1874年的作品。61 x 50.5 cm。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由于西斯莱当时生活在鲁弗申,所以对所描绘的一切非常熟悉,同时他又是个热爱自然,善于体察自然的画家,深入的观察和强有力的表现力,使这幅画产生了独特的魅力。画中曲折的小路、参差的房屋、远远近近的树木和低矮的篱笆交错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雪景。这种构图上的紧凑,自然由于画家对景物观察深细之故。而此画最富魅力之处,不是构图而是色彩与光的处理。 《鲁弗申的雪》以崇高的白色和素灰色来表现雪景,在色彩上所达到的和谐与抒情效果,是当时的风景画中所少见的。整个画面的主调是紫灰色:屋顶、道路、墙头、树丛、篱笆等等都覆盖着白雪。在紫灰色调中,透出房屋、墙壁的生赭与明黄,这样响亮的色块,使寒冬的萧索一变而为温馨与喜悦。光线单纯而冷静,笔触奔放而有力。这种将自然界的色调进行微妙的转折,乃是画家注入其感情的独特手法,同时它又高在并不违反自然的固有景象。 西斯莱曾说:“这种以一当十、小中见大的手段很象中国园亭的布局。同时在紫灰的色调中衬托出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这种相对的暧调子,使本来冰冻肃杀的冬天呈现出温和喜悦之情。这种光的效果,具有一种几乎是物质的表情,必须在画布上同样地用物质的形式来表达。”这段话实在最恰当地表明了《鲁弗申的雪》在光与色上的特色。这幅画的意境是高妙的,它所抒写的那种诗意的静和温馨,给观众以暖意。 印象派画家常常热衷于雪景效果的表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白色和灰色中取得强烈的色彩和谐,这是尤其引人入胜的描绘任务,莫奈、毕沙罗和雷诺阿都能得心应手地胜任这种任务。然而,西斯莱的雪景效果,恐怕谁的作品也比拟不了。他的目光无比锐利,能够觉察色调转折的微妙变化。“鲁弗申的雪”是以淡粉色的调子画成的,这种色调激起人们一种乐观的情感,对覆盖在房屋和大地上的皑皑白雪产生喜爱之情;集中而紧凑的构图显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亲近。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的作品详介
马尔港的洪水曾吸引过西斯莱的注意,他在许多作品中表现过:泛滥的河水席卷和弥漫着周围的一切,水面闪闪发光,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典型题材。绘于1876年“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在绘画性处理上都是以灰色、淡蓝色和个别棕色调子之间的微妙变化为基础。然而,这种水汽弥漫的平淡无奇的感觉,在西斯莱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迷人的感觉,变成了神话般的境界。到今天,在去马尔港的路旁,还能够看到这座平平常常的可怜的房子。可是,你只要目睹过这座房子,你便会感到西斯莱是多么富有诗意地改造了它。1878年,西斯莱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观众开始赏识他的画了,于是他决定离开印象派的展览会,也如雷诺阿所做的那样,把他的画送进沙龙。不料,他遭到了拒绝。于是他比以往更感到孤独了;同时他已穷困到身无分文的地步。在1880-1883年间,幸有丢朗-吕厄买他的画,丢朗-吕厄又于1883年给西斯莱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他的物质状况总算有所改善。但尽管如此,他的成功比起他的同事们来还是小些。丢朗-吕厄买他的画越来越少了,他再度落人生活的困境中,西斯莱挣扎着试图同它斗争下去。他心情焦虑,有时甚至达到完全绝望的地步。 但西斯莱并不承认自己失败了,他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但全部绘画技巧都显得不足以掩盖其内在精神的缺乏。尽管他的颜色也越来越响亮,他的形也取得了实体感,然而总让人觉得他为了显示自己,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又回到自己最初的现实主义老路上去了,换言之,他把重心放在描绘事物的物质本性上了。其结果却是使他的诗意完全消失。例如,在“摩莱大桥”一画中就表现出了这一点:印象派的笔触和水中的倒影都盖不住这幅画上的色彩喧闹和形体的照相式效果,整个刻画由于追求质感化而完全失掉了艺术魅力。西斯莱的晚期作品再也无法达到1872-1876年间作品的创作高度。有人评价西斯莱说:“看样了他已经十分疲惫了。他的笔锋已经软了,素描也乏力了。现在他所展出的一些油画,只是一些在我眼前闪现的、产生在我往日兴奋的回忆中那些美妙、新颖、动人画作的微弱余音而已。”而西斯莱有他自己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恰好是我们惟一可以认识西斯莱观点的条件,我们现将其最主要的几个论点摘引如下:情节和主题一定要表现得朴素易懂,使观众容易捉摸。删除多余的细节,能使观者循着画家给他指明的方向去寻味,并使他首先发现作者所神往的东西。在每一幅油画上总要有叫人喜欢的一块地方。这就是柯罗以及琼坎的油画魅力之一。除题材本身以外,风景画一个最引人注意之处就是运动感、生命感。然而,表现出生命感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在艺术作品中灌注生命感,无疑是每一个无愧于这一称号的艺术家的必然目的。所有一切(形、色、画面结构)都应促成达到这一目的。但是,能够在画中灌注这种生命感的,只有它的创造者的心灵激动,也正是这种激动才会打动观者。虽然风景画家始终应当讲究自己的技巧,但必须使表面结构在一定场合变得更为奔放,使它能够把画家所感受的激动传达给观众。您可以看到我主张在同一幅画上采用不同的表面结构。这虽不是公认的看法,但我认为我走的路子是对的,尤其是在表现光的效果上。因为阳光总是使风景的某些部分削弱,同时又使另一些部分突出,几乎是物质地在自然界中这样表现着光的效果,在画布上也应当物质地表达出来。客观对象的描绘应当符合其组织结构,特别是应当像在现实中一样使其周围笼罩着光。这是必须努力做到的。这里天空起着很大作用。它不能成为一个寻常的背景。相反,天空不仅能够以其不同层次(因为天空也像地面一样是有层次的)有助于造成深度感,而且还能够以其本身的形及其结构,按照画面总的效果或构图,赋予画面一切以运动感。最光辉绚烂的、最激动人心的天空,莫过于我们通常在夏季所看到的了——我指的是那种朵朵白云在四散移动的蔚蓝色天空。真是生气盎然、变化多端!可不是吗?它像海浪那样使我们内心翻腾,使我们神往。但也有另一种天空,我们在晚一些时刻可以观赏到的,那是傍晚的天空。它的云彩拖长着,有时竟像航行中的船尾留下的水痕那样拖曳开去;它们好像凝固在大气之中似的。可是随后它们也渐渐地消逝,同晚霞一起熄灭。这种天空很温柔、很凄凉;它充满着某种遥远的行将离去的事物的迷人力。我尤其喜欢这种天空。但我并不打算给您叙述画家们所十分珍爱的各种各样的天空;我说的只是我最喜爱的那一些。我所以着重描写了风景画中的天空,是因为我希望您能够充分理解我对它的重视……我喜爱哪些画家?如果单说现代人,那就是我们的导师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罗梭、库尔贝;总之,就是所有热爱自然和善于体察自然的画家。由此可见,感受在西斯莱艺术中的作用极大;尽管他钟情于天空,他还是很理解艺术自主权的必要性。不守他之所以自愿放弃同一幅画中的风格统一,其意是在于更好地在画作上表现不同的自然现象。或许正因为他不那样具有革命性,终其一生,所以西斯莱并没获得应有的重视及评价。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巴黎,1839年-鲁安河畔的莫莱,1899年)《莫瑞桥》,1893年油画 65×73cm左下角的作者签名和日期:西斯莱,93以埃杜瓦多·莫拉德博士的名义,由恩里克塔·阿斯洛遗赠,1972年;巴黎,奥塞博物馆在漫长岁月里,常常由于经济原因,西斯莱及其家人被迫在巴黎周围的乡镇之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882年9月,画家及其妻子和孩子们再次搬家,来到鲁安河畔的莫瑞。这虽然不是他们最后一次搬迁,但他却把那里看成较为理想的地方。尽管画家后来曾数次离开(例如,1886年他搬往威内-纳登附近的小村庄居住),但最终依然回到那里生活。1899年1月29日,他在那里去世。来回搬家和最终在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斯莱常常在离住处几步远的地方找到创作题材。多次在画展上展出的他的数幅名画便是他用这些题材凭一时高兴画就的。其中包括巴黎沙龙画展以及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举办的各种画展。最著名的题材之一是鲁安河畔的莫瑞教堂,仅在1893年这一年里,他就曾六次以这座教堂为对象,用不同的构图和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创作,借助光线和色彩描绘这座普通的建筑物,以敏锐的笔触勾画墙壁及其上面的雕塑。他不像克劳德?莫奈描绘鲁昂大教堂那样系统地描绘莫瑞教学,但他的作品在展示建筑物外形的同时,还常常用一定的篇幅去描绘周围的生活(《莫瑞教堂,阴沉的天空》,1893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艺术博物馆)。另一个多次采用的题材是村口横跨在鲁安河上的那座桥,甚至在西斯莱来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之前,他就已经几次画过这座桥。在创作奥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时,画家把画架支在城的对岸,自己站在右侧,比桥略微低一点的地方。这样,他可以从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桥洞,以及桥那边重叠的屋顶和居高临下的教堂的尖顶。画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灯火通明的磨坊,挡住了桥身的那一端,使画面上的对角线被与画平行的一个面所替代,这个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着的大树。结构紧凑,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色彩,使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红色的屋顶,郁郁葱葱的树木,湛蓝的天空和粼粼的波光使人忘却了可能产生的呆板感觉。严谨的构图中,一辆上了套的马车和路旁或河边闲散地站着的几个人影,又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1923年,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在《今日人物》这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画家西斯莱的文章。在描写这幅画时,一如画像用以勾画这一宁静时刻的笔触之清晰、明确,他也用简短的句子、含义明确的字眼,给这幅画的介绍以诗意:“他描绘雨后晨曦中的莫瑞桥。空气清新,房屋和树木的轮廓清晰可见,没有晨雾和阳光的折射。朴素无华的莫瑞桥桥洞分布在磨坊的两侧,后面是带有斜顶的房子,低矮简陋的农舍,浓密的树林以及四棵高大的杨树。芦苇低垂在水面上。宁静的天空中飘浮着乳白色的光环,没有一丝风,绿茵茵的草场,淡紫色的桥和房屋交相辉映,更接近玫瑰色,而不是蓝色。鲁安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平滑开阔,没有一丝皱折,岸上的石头和草木以及天上的云彩和水边的芦苇都倒映在水中。河流像天空一样深邃莫测,像周围的景色一样具有丰富的形状和色彩。”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巴黎-1899年,鲁安河畔的莫莱)《鲁弗申的花园小路》,1873年油画 54×73cm下端靠左签名并注日期:西斯莱,73年约阿尼·贝泰尔赠,巴黎奥塞博物馆1986年藏1870年西斯莱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他的第二个孩子,即第一个女儿雅娜-阿黛尔生于1869年1月29日)住在巴黎附近的布吉瓦尔村,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屋及屋内所有画作被进攻巴黎的普鲁士军队毁掉。逃离被毁的家园的西斯莱避难于巴黎,在那里待了整个1871年。这年年底,妻子又给他生了第三个孩子,也就是第二个儿子雅克,但不久即夭折。翌年,他多次离开巴黎去找莫奈。为了作画,他临时住在巴黎边上的两个小城阿尔让特依和维尔纳夫拉加莱纳。画商保罗·杜朗-鲁埃尔买下西斯莱的几幅画,并请他到自己在伦敦的画廊展出。但这点收入不足以维持全家在巴黎的生活。于是,这年秋天他们一家移居鲁弗申附近的弗瓦赞镇。这个小镇因路易十四曾经住过而闻名,而其住所在大革命时已被摧毁。当时,西斯莱在艺术上是多产的,连这个地区冬天发的洪水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使他有机会画了第一批以水灾为主题的画,例如《拉洛热岛的渡船·水灾》(1872年,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馆藏)。后来在1876年他创作了同样题材的画,例如《马利港的洪水》(1876年,马德里卡门·蒂森-波内米萨博物馆藏)。1872年的沙龙展评审团与1871年一样都显得极为严格,西斯莱的作品被巴黎拒绝了,而杜朗-鲁埃尔继续在英国的画展上展出他的作品。那时他主要的创作对象是离他住所不远的鲁弗申村,他以多幅画作描绘村子的各个方面。他的画具有几何学般的严谨,华美地描绘了路易十四时代留下的不多的几样有纪念性的物品(《马利的机器》1873年,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博物馆藏)以及这个村人们现在的生活。这个村子经历了两个世纪前的辉煌之后又恢复了乡村的宁静。这些作品首次为他赢得了新闻界对他的积极评价。埃内斯特·舍诺在1874年4月2日的《巴黎日报》上这样评论上面提到的《马利的机器》:“我过去和现在都未曾见过这样一幅如此完美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表现‘露天’景象的画。”用同样的溢美之词来评论此次展出的表现鲁弗申景色的画亦不为过。这幅画描绘的是这个村的花园小路。这条路从弗瓦赞镇沿着小山丘下来,直通塞纳河以及为现代风景画家所青睐的马利和布吉瓦尔村。画的右边是已不复存在的老城堡的墙,艺术家的画架就放在旁边。左边是把一排小房子和小路隔开的篱笆。路修得很漂亮,有人行便道,有一排修剪得体的树,这形成了一条指向朦胧的地平线的直线。朦胧中混杂着淡淡的蓝色和紫色,中间是远处房屋隐隐现出的乳白色。从右边树的颜色或左边树木修剪的样式,从左边妇女戴的黑色长围巾以及从投在路上的大片阴影,都可明显看到时间和天气的痕迹:冬天来了,太阳低了,投下蓝紫色、近乎金属般光泽的阴影,同受光部分的金黄色相映成趣。用很少的颜料、疾速的笔锋画出的晴朗的、淡蓝中夹以淡紫的天空,使人越发感到冬景中的严寒。这幅画比第一大印象派画展还早一年,但它已表现出印象派绘画的造型和技法的各个方面,这使评论家和观众大惑不解。与美术学院及其追随者主张的绘画技法背道而驰的这种细腻并具震撼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西斯莱 详细介绍“西斯莱”材质:油画布面画心尺寸:40.0×29.0cm《马利港的洪水》是画家以马利港为题材的多幅作品中较著名的一幅。他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马利港被淹的异常事件。显然画家决不是要报道洪水。天空富有变化的彩云,水光交相辉映的景象,犹如“威尼斯水乡”一样充满诗意。画家毕沙罗就此画给予高度评价:“就我平生所见,在其他画家所画的洪水泛滥的作品中,很少有像它那样丰富和优美的,那是一件油画杰作。”
印象派画家代表
1、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2、爱德华·马奈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
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
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3、卡米耶·毕沙罗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于巴黎去世。
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三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4、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画家。1841年生于法国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搬迁到巴黎。印象画派成员之一。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
5、西斯莱
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法国画家。主要画风景画,曾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绘画展览。早期代表作《木料场》、《枫丹白露河边》、《圣马丁运河》等表明他对色彩感觉特别敏锐,笔触轻快而有变化,特别善于运用微妙的色彩关系,表现具有诗意 的自然景色。
后期因受新印象主义影响,作画多采用点彩技法,作品有重在表现物象实体感的倾向,但缺乏内在诗意。作品还有《鲁弗申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见插图)、《马尔港的洪水》、《洪水泛滥中的小舟》等。
印象派画家有哪些
印象派画家都有哪些?都有哪些著名作品? 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修拉/高更/塞尚/凡·高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创始人之一。最初从师布丹学习,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在色彩运用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等。 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耽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洗衣妇》,《舞台上的 *** 》等。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曾从师于格莱尔,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方法相结合。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的裸妇》,《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等。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等。 印象派画家都有哪些?都有哪些著名作品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创始人之一。最初从师布丹学习,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在色彩运用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等。 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洗衣妇》,《舞台上的 *** 》等。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曾从师于格莱尔,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方法相结合。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的裸妇》,《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等。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1885年到巴黎学画,以后成为印象派画家,善于画风景,多写生农村及城市景色,也画一些农民的劳动生活。绘画有诗意,画风朴实,用色鲜丽。曾一度受修拉影响作点彩技法尝试。作品有《红屋顶》,《蒙特马尔大街》,《林中浴女》等。 西斯莱:(Alfred Sisley 1839-1899) 英国人,生于巴黎。早期作品细致,受透纳和康斯太布尔的影响。后来着重光和色的表现,喜欢画阳光中的河流和树林。作品有《鲁弗西里雪景》,《塞夫勒道路一景》,《马尔里的洪水》等。 新印象派:(点彩派) 为了充分发挥色调分割的效果,用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画法机械呆板、单纯追求形式。画家有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作品有《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两个做帽子的女人》等。 后印象派:绘画开始从客观感受向主观表现转移。画家塞尚(Paul Cezame 1839-1906),现代绘画之父之称,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形、色、节奏、空间的探索,企图借助于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赖明暗效果表现体积。作品有《玩纸牌者》。画家高更(Panl Cauguiu 1848-1908)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他善于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的画幅,具有装饰风味和东方色彩。作品有《雅各和天使搏斗》等。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等。 印象派画家代表 莫奈、马奈、德加、比沙罗、雷诺阿。 梵高不是,梵高是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差远了去了。 印象派的画家有哪些代表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氾滥中的小舟》 莫奈-- 《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 雷诺阿-- 《红磨坊的舞会》 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静物苹果篮子》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氾滥中的小舟》 西方印象派画家都有哪些?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一裸妇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而富有创新意识的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等画家却乐意与马奈结盟。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此画名嘲讽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派”之名由此诞生。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分别作品有哪些? 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修拉/高更/塞尚&处47;凡·高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创始人之一。最初从师布丹学习,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在色彩运用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等。 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洗衣妇》,《舞台上的 *** 》等。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曾从师于格莱尔,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方法相结合。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的裸妇》,《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等。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等。 中国现当代有哪些著名的印象派画家? 当代中国印象派有画家的杰出代表——陈均德 简历:陈钧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上海油画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除参加“刘海粟、林风眠、关良、陈钧德联展”(1980 上海)、“首届中国油画展”(1988 北京、上海)、 “第八届全国美展”(2000芬兰)外,分别与1991、1992、1995、1999年在香港、日本、巴黎举办个人画展。有多种个人作品集出版。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谁 中国现当代有哪些著名的印象派画家? 孙为民,, 林大川(这个是早期的) 陈均德也算吧不是很了解他一般我只关注前几位 梁彤秀这个是个女的 不知道你喜欢那种风格不 敢问楼主为什么只问当代中国的呢 国外元老级代表: 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 鲁斯·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塞尚Paul Ge’zanne 西方的绘画包括印象派画水平已达到绘画的巅峰 国内的印象派们还只在探索中学习 不会说话 望采纳意见 满意请采纳 哪些画家属于印象派? 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画家以及代表作: 克劳德·莫奈:《日出》,《鲁昂大教堂》、《睡莲》 爱杜尔·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 艾德嘉·德加:《舞蹈课》、《咖啡馆,又名苦艾酒》、《年轻女人像》 奥古斯特·雷诺阿:《半身像,阳光的效果》 卡米耶·毕沙罗:《蓬图瓦兹:艾尔密塔日的坡地》 西斯莱:《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如何评价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
印象派的特点如下:
1、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2、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4、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5、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扩展资料:
1、重要地位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等。
3、代表作品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印象派画家都有哪些都有哪些著名作品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毕沙罗:《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
《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红磨坊的舞会》:
《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拓展资料:
1、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2、印象主义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节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3、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画,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的相关作品
阿尔让特依小广场阿尔让特依的人行桥塞纳河边的小村庄莫利赛的赛船会温习鲁弗申的花园小路村边小路拖轮鲁弗申大道的第一场雪苍鹭的巢春天的草地汉普顿庭院的大桥下莫利的节日马尔风景码头的沙滩,马尔港法国赛夫勒朝阳中的莫利摩莱雪景莫利风景从弗比林往卢维锡安的道路朝阳下的摩莱教堂去往森林的女人们马尔港的洪水鲁弗申的雪
这幅画叫什么作者是
莫瑞桥
【创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巴黎,1839年-----1899年)
【创作年代】1893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印象主义
【题材】风景
【规格】65×73 cm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巴黎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183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作为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广为人知。他几乎只是描绘风景画,他对于光线和天气给法国北部田园地带的天空,河流,运河,原野,以及他居住的繁忙村庄所带来的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
——